关闭
预览(按enter键查看全诗)
手机访问:m.shangshiwen.com 古诗文网 取消固定
首页 > 古诗文列表 > 宋湘 > 宋湘资料 > 故事
宋湘故事

宋湘在广州

  一、负笈远游的穷学生

  宋湘(1757~1826),作为清代中叶一位有名的诗人、书法家和教育家,他与惠州丰湖书院的关系,由于其诗集《丰湖漫草、续草》,及《西湖五别诗》题刻与书院石刻门联“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的流传,早已为人们熟知,但他与广州尤其是与粤秀书院的密切关系,却甚少为人提及。本文就从这里开始。

  宋湘是嘉应州(今梅县)人,27岁时在广州粤秀书院肄业。在书院,文思敏捷的宋湘很快在同学中崭露头角。“每课艺出粘堂壁,同舍皆惊讶,以为古人文”,并且获得师生称赞“文中骐骥”的美誉。但由于资用乏绝,宋湘还需在课余卖文自给同学,生意亦颇兴隆,请他写字作文的纸张常常堆满了桌椅。不过,生性浪漫的宋湘并不以温饱为满足,其“风流才子”习气时有显露,经常出入于歌楼酒馆,他在《忆少年七首》之三、之四的诗中曾言及:

  跌宕文坛十载强,中间顿挫一衿凉。

  家无儋石同刘毅,身有空拳似李阳。 

  斩蛟射虎气难囚,快事平生一马周。

  命酒市楼常独坐,出门一掷ht裘!

  二、与诗书画家的交游 

  宋湘在广州时,结识的诗人墨客有黄丹书、黎简(二樵)、郑炳昌、李鸣盛、张思齐、张维屏、阴东林、陈昙、吕坚、吕翔、叶梦龙、冯敏昌等,其中与黄、郑、李数人相交尤深。

  黄丹书,字廷授,号虚舟,顺德人,擅书、画,尤工诗,与张锦芳、黎简、吕坚称“岭南四家”,著《鸿雪斋诗抄》、《胡桃斋诗余》。郑炳昌,字颖超,号晓园,香山人,廪贡生,后为澄海县学训导,工诗画,著有《丛书阁遗草》。宋湘寓居郑家两年,与之同游共读。宋离郑家后,一度任广东学政陈桂森的幕客。乾隆五十七年(1792)郑炳昌特在广州租房,与宋湘同住,准备一起应试。是年乡试主考为初彭龄(号颐园),文题《梓匠轮舆章》,诗题《赋得鸿毛遇顺风》,结果宋湘高中解元(全省第一名举人)。一登龙门后,他写了两首诗述怀记事:“海日扶轮出,霞标百丈高。腾天皆虎气,得路果鸿毛。十载围灯火,来朝看锦袍。人声潮水沸,何德忝称豪。”“两点龙门额,青衫十五年。只今三破的,敢诩不空弦。远大男儿志,生成雨露天。一枝何足道,稍得慰堂前。”这是除试帖诗外现存有年月可考的宋湘最早诗作。见其亲笔札中,不载于诗集。 

  宋湘中举后,辞学政幕归乡,黎简赋诗为他送行:“从容长揖驾短棹,摆落美游宁恶归。竹雨池亭药洲石,梅关蝴蝶麻姑衣。窗鸡星尽汝先起,风o天长吾退飞。今日@堂南弟子,去年北雪到门稀。”(《寄怀宋孝廉芷湾》)宋湘对黎简亦十分倾服。宋还结识了诗人李遐龄。李字芳健,一字菊水,香山人,时方授徒于郑家。黄、宋两人一见其诗,诧为异才,遂与之订交。遐龄后为嘉庆贡生,著《勺园诗抄》、《容安堂全集》。宋湘后期在广州结交的还有李鸣盛。李字佐廷,一字尧山,南海人,附贡生,工诗能文,擅画竹,著有《春雨楼稿》。与宋湘交谊尤挚。鸣盛曾画竹寄湘,附诗云:“凉t动翠筠,云烟回忆十年身。屋梁落月参差影,留得虚心待故人。”湘亦有“留赠”警句“世上葛藤需快剑,心中风雨有深卮”传诵一时。

  三、重返母校

  嘉庆八年(1803),48岁的宋湘又回到粤秀书院,以堂堂院长的身份去执掌教席。本来院长一职另有人选――由广东巡抚瑚图礼聘江西学者汤藩(价人)担任。但汤至广州时,瑚已离任,而新督抚倭什布、孙玉庭与汤素无交情,故对之不大理会,汤一怒之下,拂袖而去。于是,当局便延请当时已赋闲的宋湘担任此职。宋湘在粤秀书院讲学两载,至嘉庆九年(1804)冬,才北上赴京辞去教席。

  两年中,他夙兴夜寐,为发展广州地区的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他深悉“寒窗”之苦,所以对穷学生特别关照,加之褒贬公正,故在学员中享有崇高威望。梅州乡人更是闻风竞起,从学者众,院舍几不能容。从此梅州文风渐振,学人辈出。人们公认:“程乡先辈之所以得衣被士流,变转风气者,肇始先生,而后来李绣子太史(李黼平)继之。” 

  宋湘主讲粤秀书院时,适值冯敏昌亦掌越华书院教席,两院相距不过一公里,于是两人时相过从,论学谈文。冯氏殁后,其门人梁炅携冯诗册稿本至京师,请在京的翁方纲、吴嵩梁、秦瀛、陈寿祺、宋湘等斟酌选定,得四百余首,即传世的《小罗浮草堂诗集》。

宋湘与东莞纂香书室

  纂香书室位于东莞市凤岗镇凤德岭上村,约建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6),由上村张姓十七世祖张超群用千金所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地下党在纂香书室举办培训班,并开办“纂香女子学校”,是东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书室坐北向南,宽19.86米,进总深20.09米,建筑面积399平方米。头门面宽三间12米,进深二间,硬山顶,碌灰瓦,龙船灰塑正脊,门额为宋湘题“纂香书室”四字;中进大厅横梁架“思敬堂”匾;

  后进厅设高1.25米长形供台。整个书室的檐棂。山墙都饰有花鸟图室,或彩绘或灰塑。2004年东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居民为客家人,主要由福建,广东梅州地区迁入。书室的创办人为凤岗上村的张超群。清乾隆年间广东才子宋湘在书室讲学。书室周围民居林立。

  纂香书室与宋湘有密切的关系。追溯乾隆中期,约1782年,上村财主张应中(张应中,字时行,生于乾隆癸酉年,即1753年,儒林郎历职布政司)到广州经商,邂逅宋湘,发现他有博学之才,于是招之回乡,后聘为书室教师。相传宋湘在开馆之初,出示广告,上写“即日开张”,乡民见了无不掩口而笑,宋湘不恼不怒,挥笔写成“即日开张摆出尼山杂货,他人托贱馆招天下英才”,这二十个大字笔走龙蛇,气势磅礴,洒脱古拙,夭矫不群,众人见了无不叹服。此后,纂香书室,学童莘莘。

  宋湘被称为对联奇才,他曾为上村天后宫写一对联:“大庙庙神灵庇佑,尚村村老少平安”。此外,还有“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等等对联,在当地传为佳话。

  宋湘在上村任教多年,他一边教书,一边勤奋学习。张应中见他聪明颖悟,学问广博,不愿耽误他的仕途,于是资助他到南澳深造,后来他高中广东第一名举人和第十一名进士,从此宋湘仕途坦荡。

  纂香书室与宋湘有不解之缘,然而鲜为人知的张超羣胸怀远志,热心公益,崇尚文化,其孙张应中发扬祖德,慧眼识才,聘请名师,培育英才,以及他助人为乐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敬仰。

宋湘在惠州

  一、生平著述东坡若解西湖乐早解朝官住惠州

  宋湘于嘉庆六年(1801)应惠州知府伊秉绶之邀,曾任惠州丰湖书院院长,在惠州生活了两年,他对惠州西湖的湖光山色和风土人情十分热爱,经常游览西湖景点,访问惠州市民,将所见所闻写成诗歌。

  丰湖书院是伊秉绶一手扶植起来的。惠州大学校内残存的丰湖书院遗迹都是伊秉绶时代的。现存的楹联“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其实是宋湘为丰湖书院的二门所题。丰湖书院头门上的楹联是伊秉绶题写的“学焉得其性之所近,览者将有感于斯文”。丰湖书院修好后,伊秉绶请来当时的著名诗人宋湘主持丰湖书院。

  他还与宋湘一起制订了丰湖书院的规章制度。宋湘的诗集里有《丰湖草》和《丰湖后草》各一卷,都是在书院担任山长的两年时间里写的。在丰湖书院期间,宋湘钟情惠州山水,从他的诗歌里,可以看到一个非常迷人的丰湖和同样迷人的书院:敞敞亮亮的一大片水,清清静静的一座院落,清风明月,春绿秋白的芦苇,那是一幅令人神往的画卷。

  二、散步黄塘村欣然写下《黄塘村晚》

  宋湘游览永福寺,寺僧慕他才华,向他索取墨宝,他欣然命笔,写下《永福寺》;他散步于黄塘村,见炊烟初上,牧童回家,便用诗句绘出一幅惠州农家乐图:“桐叶榕叶碧相映,竹鸡水鸡春共声。贪看黄牛骑水过,不觉远寺钟齐鸣。”(见《黄塘村晚》);宋湘居住在丰湖书院内,日日与湖水相伴,对西湖更是情有独钟。他写下《湖居十首》,下面摘录一首:“洒洒两湖风,满山开刺桐。木棉吹作絮,蝴蝶展如篷。野笋穿篱白,江鱼出网红。倾城人上冢,都在水西东。”本报曾介绍惠州才子江逢辰的《惠州西湖棹歌》九首(2008年3月29日《东江时报》5版《“得人胜获百琼瑰”》一文),而早在江逢辰写西湖棹歌的前76年,宋湘就已写下《西湖棹歌》十首,其中一首是:“卢橘杨梅烂不收,荔枝龙眼出城头。东坡若解西湖乐,早解朝官住惠州。”

  宋湘在惠州生活两年,成诗195首,平均每年成诗近百首,他把在惠州写下的诗结为《丰湖漫草》及《丰湖续草》。是苏轼、唐庚和今释之外,可将寓惠作品结为专集的又一诗人。

宋湘在云南

  一、为官清廉任职云南13年最受尊敬称赞

  宋湘曾出任云南省曲靖知府,在云南任职13年,期间曾代理广南、永昌、大理、顺宁、楚雄等地知府及迤西、迤南道尹。他在云南为官清正廉洁、勤政亲民,常勉励自己“要与民间验辛苦”,鼓励人民勤于耕牧,并把自己大部分薪俸用于兴办当地公益事业。

  二、民无衣穿购纺车让妻教妇女纺织

  初至曲靖,正逢当地水患之后,灾民遍地。宋湘积极带领当地民众修城治水,很快将水患制服,受灾百姓得到了安置。后到马龙州,见当地边民不会纺纱织布、穿衣无着,便将自己的俸银购新纺车500架和木棉一批,让妻子王素云教妇女纺织,所织之布为当地人民称为“宋公布”。在广南府时,见百姓用水困难,他捐款并亲自勘测水源,凿东、西两塘引水至城,供百姓饮用。代迤西道尹时,所属地域饥荒、瘟疫流行,他捐俸银抚恤并组织百姓生产自救,还自购松籽三石,指导群众植树造林,使原来光秃秃的点苍山成为一片翠绿。他本人也亲自到翠峰山种了一片青松,人称“太守林”。在云南大理一中南花厅内,珍藏着一块古雅庄重的大理石碑——宋湘手撰的“种松诗碑”,记载了他任职期间组织发动群众植树造林的历史。碑中有“一粒丹砂一鼎封,一枚松子一株松。何时再买三千石,遍种云中十九峰”之句。在永昌府时,见郡中书院失修,又捐俸银170两,修复书院,使文教渐兴。

  三、文武皆能生擒匪首安定一方秩序

  宋湘不但能文,而且能武。他任永昌府知府时,因府属境内湾甸一位土司死后无嗣,土司族人景在东趁机篡位,欲聚众千余人扬言要攻打永昌城。宋湘获悉后,在组织乡民操练同时,派人秘密潜入湾甸。经精心策划,宋湘率领乡团突袭土司衙门,生擒匪首景在东,安定了一方秩序。

  云贵总督伯麟见宋湘业绩显赫,誉他为贤吏,并向朝廷极力推荐。道光五年(1825),宋湘升任湖北督粮道。第2年病终任上,时年71岁。由于宋湘大部分收入都捐赠给公益事业,以至他去世时家徒四壁、存银无几,惟诗文墨宝颇丰,这在清代官僚中实属罕见。当地百姓极为感念宋湘恩德,为其塑像建祠,立碑奉祀。在《云南大理图书馆记》中有这样的评价:“明清两代人至云南的外省人当中,宋湘是最受人们尊敬和称赞的一位。”

  四、诗歌赞云南江山到处我题诗

  宋湘不只是一位耿介奉公、勤政有为的清官,也是诗书俱佳的诗人和书法家。光绪《云南通志》卷一百三十九《循吏·宋湘传》记述:“湘才气豪爽,工书能文,诗尤火速,每有所作,落笔立就,时称为真才子。历官皆着治绩,而奖掖后进,成绩尤多,至今士林传其遗事觉得佳话。”他在公务之余,颇好写诗,所到之处,对当地的名山胜水或光景奇花,往往付之笔端。其后,宋湘把在滇诗作编成《滇蹄集》三卷计157首。这些诗作记述了宋湘在云南的行踪和心迹,以及他与当地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表达了他对云南的感情。

  “马蹄今日踏滇山”

  嘉庆十八年(1813年)秋,宋湘出任云南曲靖知府,一路南下,弃舟登车,过安顺,出盘县,风尘仆仆,终于在一天下午抵达黔滇交界的胜境关。宋湘一行人在界关木牌坊边的山脊上稍事休息。当他抬头遥望四周莽莽群山时,不禁心潮起伏,感慨万千,在驿站墙壁上题写了《滇南胜境题壁》七律一首:

  马蹄今日踏滇山,山在乾坤何处边。

  汉使石坛金碧气,佛门铃塔祖师禅。

  封疆六诏开荒服,道里中原认斗躔。

  回首十年香案直,退朝满袖只炉烟。

  诗中记述了宋湘路过胜境关时的感受。首二句笔力遒劲,气势壮阔,把视线一下子延伸到遥远的群山,给萧寂的荒野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令人心情为之振奋。接下来的颔联和颈联,高度概括了自汉唐以来,云南与中原内地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结句回忆在京任职时的心境。

  据史料记载,宋湘到曲靖后,当地正遭受严重的洪涝灾害。上任伊始,宋湘身先士卒,率士民百姓赈灾救困,通过治水、筑堤、修路、补城等举措,治理了水患,并使当地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取得了有口皆碑的成效:“……郡民走告我,今岁谷增万,鱼鳖化为禾,洪波消荒甸;荒荒马龙州,男女骬不线,使君慈母心,女手扦扦劝,五百新纺车,织染兹亦遍。闻之岂不欢?百不了一愿,边荒多艰难,救民先救困。兹行复如何,区区心一寸。”(见宋湘《滇蹄集》卷一《之广南道中述怀四首》之三)。宋湘在曲靖的业绩,受到云贵总督伯麟的嘉奖。

  “江山到处我题诗”

  嘉庆十九年(1814年)夏天,宋湘到昆明述职。其间,他先后游览了大观楼、黑龙潭、西山等名胜景点,被这些优美的自然风光所感动,即兴挥笔题诗。且看《题昆明池大观楼壁二首》:

  江山到处我题诗,况是登楼放眼时。

  此水自从闻汉帝,昔人谁实见滇池。

  碧鸡金马今黄土,段诏蒙酋古复棋。

  欲唱竹枝三百首,遍传骑象戴花儿。

  空翠波光入酒杯,大风环佩亦仙才。

  杜陵眼老旌旗失,蛮徼云深关塞开。

  万里星辰依北极,百年草木上春台。

  君看一带山河影,浩荡蓬壶月照来。

  这两首诗都是借景抒怀之作。作者面对眼前如画江山,引发对历史的回顾与怀想,意气风发,神思飞扬,也流露出建功立业的抱负。传说,其时宋湘游兴未尽,又应邀在大观楼写下“千秋怀抱三杯酒;万里云山一水楼”的名联。此联与上述二诗,在立意上一脉相承,在意境上相得益彰,以怀古入题,以景抒情,以形象对格,以数词量词组句,构成一副妙手天成的佳联,抒发了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五年后,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春天,宋湘从京城返回昆明,重游大观楼,又题写了《春日重题大观楼二首》:

  楼上春云住又飞,楼前春水绿生肥。

  举头莽荡身何处?骊酒苍茫醉未非。

  三岛游仙他日梦,五湖垂钓几人归。

  球场牧马将军老,谁话天山雪打围。

  湖花湖柳此依依,天下春光两燕飞。

  好水自头连尾看,诸山从古到今围。

  百年作客原如寄,竟日登楼只不归。

  此曲莫传王粲和,怕教游子泪沾衣。

  诗中除了赞叹滇池的美景外,却少了前时的意气风发,多了怀旧的思绪,隐含着宋湘慨叹暮年难酬昔日壮志的心情。这二首七律,首二句似信手拈来,语言清新流丽,为全诗增添了不少艺术魅力。宋湘两次游大观楼写的4首七律,无论是诗的立意,诗艺特色,抑或是引典用词的缜密,对仗的工整,以及音韵节律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多年来一直被后人推崇。而且在同一景点上,同时保存一个诗人的三件作品,这在诗联界尚属少见,足见其具有不可低估的审美价值。

  “何时泉边见梅树”

  春城昆明四季如春,不仅有众多的名胜古迹,亦有许多闻名遐迩的奇花异卉,是历代文人骚客心仪的休闲之地。宋湘多次途经昆明,公干之余,曾慕名前往附近的景点游玩,每有所感即题诗壁上,以抒怀记事。请看《初夏独游龙泉观访古梅,题诗而返》:

  何时泉边见梅树,传闻封殖自唐年。风雷战斗壮士老,烟霞骚屑将军眠。高搴参天汉柏雨,低绕扑地秦松烟。白摧朽骨何盘盘,苍皮远出青可怜。春天花开大如盏,云中之君下来翩。古香蓊勃遮远天,兰房蕙幕相新鲜。美人石肠青铁肝,中有万古相思魂。问君此情香何处?结子满枝空掩关。吁嗟客心何可言?为官万里纷忧煎。荒山野水走皮骨,蛮烟瘴雨沾衣褌。狂游岂少阮孚屐,清梦久隔罗浮村。角巾东第定何日?手版西山聊暮云。青鞋布袜古箧存,心迹要与林逋论。举头万丈青天月,题诗壁上花应闻。

  这首七言古诗,前半部分叙述黑龙潭边唐梅宋柏的来历,突出了梅花经受风霜雨雪的侵袭和磨砺后,仍保持着非同寻常的风韵。作者以比喻夸张的表现手法,逼真地描绘出古梅虬曲高大,历千年磨难而不屈不挠的风骨,以及春天到来时梅花璀璨动人的风姿,讴歌了古梅坚忍不拔的形象。后半部分抒发诗人昔日在广东惠州罗浮山下无忧无虑赏花游玩的日子,思乡之情跃然纸上。最后两句把全诗的立意推到了极致,耐人寻味,久读不厌。

  后来,宋湘的好友沙琛(字献如,号雪湖,大理人,乾隆举人,曾任知县,著有《点苍山人诗钞》)游黑龙潭时,见宋湘的题壁诗,也步其韵写了一首唱和诗《黑龙潭值老梅盛开,感怀旧游,用壁间芷湾太守韵次之》(见《点苍山人诗钞》卷七。诗略)。

  “云南茶花亦迷离”

  云南素有“茶花甲天下”的美誉,且看宋湘游昆明西山云安寺时写的赏茶花诗:

  天下茶花无甚奇,云南茶花亦迷离。入院突兀见此本,九州万古空春姿!高火伞,低摩尼;红者玉,紫者泥;十万灶,一军麾。日亦不敢出,月亦不敢窥;朱霞青天,雷电齐飞。何年所植何物为?花叶不到处,精焰犹交驰。才大有如此,独立隘两仪。世人纷纷说少态,蚍蜉撼树真群儿。吁嗟乎!种花须种一千载,看花须看一千枝,饮酒须饮一千碗。君不见挥刘伶,斥李白,云安寺里人题诗。

  宋湘在这首诗中,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首二句就突出了“云南茶花甲天下”的语境,使之达到美压群芳的地位。接着,作者满腔热情地盛赞云安寺里的茶树高大,茶花美若云霞、璀璨如火的绚丽多彩的形象。诗人在尽情赞美茶花壮观、丰美、灿烂的景象时,没有忘记为韩愈伸张正义,针对那些诬陷忠良的小人情不自禁地喊出“蚍蜉撼树真群儿”的心声。全诗笔墨酣畅淋漓,诗语形象生动,节奏明快跌宕,音韵铿锵有力,情感高昂激越,立意高峻拔卓。当时诗坛名家吴嵩梁(字子山,号雪兰,1767年生,江西东乡人,嘉庆时曾任内阁中书)看了宋湘这首诗后,发出由衷的称赞:“定光寺(即云安寺)里红山茶,雷火烧空十丈花,看花君载千湖酒,醉胆轮囷大如斗。万古茫茫两谪仙,太白子瞻谁抗手?”(见《香苏山馆全集》卷十二)。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春,宋湘时隔五年再次重游云安寺,还想饱览茶花盛开的美景。当他站在茶树前,注目茶花,心驰神往,用神来之笔写了《重题云安寺茶花二首》,赞美茶花。其二为:

  神仙无醉亦无醒,昨夜东皇觞百神。

  来路岂真狮子国,番风长压牡丹春。

  梦中彩笔传名士,天半朱霞立异人。

  难怪外间桃李笑,此花肝胆大轮囷。

  当时,有人说茶花是从海外传到云南的,宋湘对此提出质疑并否认。云南茶花本来就是本土所产,何来外来之说?若以番风压牡丹那样贬低云南茶花的存在,则太不应该了。这里的茶花鲜艳夺目,就像素有神来之笔的江淹那样光彩照人,其品德是多么高尚纯洁啊!最后,作者在茶花如此炽烈的氛围中,精神上得到了慰藉,从内心深处升起一种对美好事物无限依恋的深情。此诗最大的特点是善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引典用语似信手拈来却自然娴熟,毫无斧凿痕迹,是一首艺术品位较高的七律佳作。难怪宋湘的同乡好友黄钊在《读向华堂诗集》中称赞这首诗:“读到千枝球放句,朱霞天半照云安。”

  “我是何人须是我”

  宋湘曾写过这样的诗句:“忘年十载此长安,阅尽荣华耐尽寒。我是何人须是我,真诗莫与外人看。”不论为官还是为文、为诗,他都用一颗真心去做;不论当多大的官,他都保持着一个“真我”,不被浮云蔽眼。宋湘在云南为官13年间,“要与民间验辛苦”是他的格言。他所到之处都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体恤民情,有的放矢地为当地解决首当其冲的问题,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实事抗灾害,寻富路,除恶徒,兴文教,捐俸禄,绿荒山,题诗联……他一心奉公不计个人得失,“得失千秋一片心”。《云南大理图书馆记》《清史·列传》《广东通志》《嘉应州志》均记载宋湘始终如一地过着俭朴生活,把薪俸大部用于振兴地方公益事业,百姓都真心感佩铭记他。

  宋湘离开云南时,送行的人群排成长龙。人们还在他任职过的地方,自发筹钱建祠立碑来怀念他。

  宋湘一生清廉,道光六年(1826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他逝世于湖北任上时,竟然无钱安葬,是当地的百姓父老募捐帮其料理后事。

宋湘巧对两广总督

  清代嘉庆年间,一帮广东才子结伴北上赴京赶考,渡韩江,过梅岭,一直来到长江南岸。

  一日,他们正待渡江的时候,忽然有一艘官船顺流而下,正好被渡船挡住去路。船上官兵大声吆喝:“f渡船!渡船!别挡道!这是官船,你们挡道,该当何罪!”

  过河的这批人全是秀才举子,一来踌躇满志,二来人多势众,三来怕误时辰,再说又不知官船坐的是什么官人,便不理睬官兵的吆喝。

  却说官船上坐的是新任两广总督。他见官船被挡,便走出船头看个究竟,见是民船拦路,正待发作,忽见这些人全是赴考的才子,心里就多了个心眼。他想:这帮秀才说不准哪个这次考中状元,以后成了气候,于自已不利。因而不敢贸然得罪。但官威被灭又不甘心,于是,他大声喝道:“喂,你们要想先过河也不难,我出一副对子,你们当中谁能对得通,就让你们先过。”

  接着,他就信口出了上联:“万马立青霜,将军出朔方,东之广,西之广,总督两广!”他道出自己的身份,目的是吓这帮秀才,使他们给自己让路。

  果然,秀才们一听是新任两广总督,就有些怕了,谁也不敢应对。

  这时,人群中突然闪出一个身穿苎麻衣的秀才。他分开众人,喊道:“我能应对!”

  大家都转眼望着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人,不知他能对出什么对子。

  只见秀才不紧不慢地说:“手持七寸管,挥成大文章,中解元,中状元,连中三元!”他语出惊人,正中两广总督的要害和顾忌,总督大人只好赞此人才气不凡,同时也为自己找了个下台台阶,就让他们的渡船先过。

  这个秀才不是别人,正是后来一举成名,被称为广东才子的宋湘。

本页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