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天台陈庭学序》
年代:明代 作者: 宋濂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塘、滟滪之虞。跨马行,则篁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悼栗。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方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鲁迅·爱国诗(1首)
爱国是炎黄子孙的不解情结,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自古以来,孟子“达则兼济天下”的教诲不知影响了多少文人墨客,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告诫不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爱国诗是诗歌题材的一种。就是把自己对祖国人民的热爱,用诗歌这种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诗歌题材。 代表人物:屈原、杜甫、杜牧、陆游、辛弃疾、文天祥、蔡琰、岳飞
- 作者:
- 全部
- 陆游(22)
- 辛弃疾(11)
- 文天祥(10)
- 杜甫(10)
- 李白(5)
- 张孝祥(4)
- 于谦(4)
- 朱敦儒(3)
- 李清照(3)
- 李煜(3)
- 屈原(3)
- 戴复古(3)
- 李纲(3)
- 龚自珍(2)
- 刘过(2)
- 魏禧(2)
- 杜牧(2)
- 向子諲(2)
- 黄遵宪(2)
- 陈亮(2)
- 李商隐(2)
- 李好古(2)
- 秋瑾(2)
- 虞集(2)
- 钱谦益(2)
- 杨万里(2)
- 夏完淳(2)
- 陈子龙(2)
- 陈与义(2)
- 令狐楚(2)
- 范仲淹(2)
- 邓剡(2)
- 谢枋得(2)
- 戚继光(2)
- 赵鼎(2)
- 岳飞(2)
- 元好问(1)
- 全祖望(1)
- 鲁迅(1)
- 花蕊夫人(1)
- 徐锡麟(1)
- 高蟾(1)
- 邓廷桢(1)
- 王守仁(1)
- 陈人杰(1)
- 吴文英(1)
- 白居易(1)
- 庾信(1)
- 黄中辅(1)
- 韩元吉(1)
- 丘逢甲(1)
- 林则徐(1)
- 蒋捷(1)
- 王昌龄(1)
- 郑思肖(1)
- 汪元量(1)
- 薛逢(1)
- 吴均(1)
- 范成大(1)
- 李贺(1)
- 刘辰翁(1)
- 曹植(1)
- 蔡挺(1)
- 袁去华(1)
- 戴叔伦(1)
- 姚云文(1)
- 白朴(1)
- 吴渊(1)
- 王维(1)
- 刘仙伦(1)
- 虞羲(1)
- 左丘明(1)
- 苏轼(1)
- 张耒(1)
- 卢照邻(1)
- 李世民(1)
- 杨继盛(1)
- 崔与之(1)
- 洪皓(1)
- 高适(1)
- 姜特立(1)
- 曾几(1)
- 韩偓(1)
- 谭嗣同(1)
- 宇文虚中(1)
- 岑参(1)
- 刘克庄(1)
- 杨炎正(1)
- 丘为(1)
- 陈子昂(1)
- 梁栋(1)
- 杨炯(1)
- 鹿虔扆(1)
- 叶梦得(1)
- 王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