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叙事(5首)
- 作者:
- 全部
- 杜甫(13)
- 李白(9)
- 左丘明(6)
- 白居易(5)
- 苏轼(5)
- 柳宗元(4)
- 韩愈(4)
- 辛弃疾(3)
- 李贺(2)
- 曹植(2)
- 宋之问(2)
- 高适(2)
- 司马相如(2)
- 元稹(2)
- 司马迁(2)
- 蒲松龄(2)
- 欧阳修(2)
- 王昌龄(2)
- 班固(2)
- 归有光(2)
- 王粲(1)
- 刘邦(1)
- 鲍照(1)
- 张谓(1)
- 吴伟业(1)
- 韦庄(1)
- 王延寿(1)
- 蔡文姬(1)
- 罗邺(1)
- 蔡琰(1)
- 甄宓(1)
- 张华(1)
- 于鹄(1)
- 钱公辅(1)
- 张籍(1)
- 孙光宪(1)
- 林嗣环(1)
- 贺知章(1)
- 苏辙(1)
- 章碣(1)
- 苏洵(1)
- 柳永(1)
- 王维(1)
- 韩元吉(1)
- 韦应物(1)
- 李颀(1)
- 吴文英(1)
- 张衡(1)
- 张耒(1)
- 司空图(1)
- 沈复(1)
- 屈大均(1)
- 岑参(1)
- 龚自珍(1)
- 黄庭坚(1)
- 屈原(1)
- 李商隐(1)
- 卢僎(1)
- 纳兰性德(1)
- 1、《吉祥寺赏牡丹》 苏轼·宋代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 2、《真兴寺阁》 苏轼·宋代山川与城郭,漠漠同一形。市人与鸦鹊,浩浩同一声。此阁几何高,何人之所营。侧身送落日,引手攀飞星。当年王中令,斫木南山赪。写真留阁下,铁面眼有棱。身强八九尺,与阁两峥嵘。古人虽暴恣,作事今世惊。登者尚呀喘,作者何以胜。曷不观此阁,其人勇且英。
- 3、《凌虚台记》 苏轼·宋代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 4、《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 苏轼·宋代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 5、《送参寥师》 苏轼·宋代上人学苦空,百念已灰冷。剑头唯一吷,焦谷无新颖。胡为逐吾辈,文字争蔚炳?新诗如玉屑,出语便清警。退之论草书,万事未尝屏。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颇怪浮屠人,视身如丘井。颓然寄淡泊,谁与发豪猛?细思乃不然,真巧非幻影。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成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诗法不相妨,此语当更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