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预览(按enter键查看全诗)
手机访问:m.shangshiwen.com 古诗文网 取消固定
首页 > 古文典籍 > 三十六计 > 空城计
三十六计·败战计·空城计

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

参考翻译

注释及按语

注释 ①虚者虚之,疑中生疑:第一个“虚”为名词,意为空虚的,第二个“虚”为动词,使动,意为让它空虚。全句意:空虚的就让它空虚,使他在疑惑中更加产生疑惑。 ②刚柔之际:语出《易经·解》卦。解,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坎下震上)。上卦为震为雷,下卦为坎为雨。雷雨交加,荡涤宇内,万象更新,万物萌生,故卦名为解。解,险难解除,物情舒缓。本卦初六.《象》辞“刚柔之际,义无咎也”,是使刚与柔相互交会,没有灾难。 按语 此计运用此象理,是说敌我交会,相战,运用此计可产生奇妙而又奇妙的功效。 古人按语说:虚虚实实,兵无常势。虚而示虚,诸葛而后,不乏其人。如吐蕃陷瓜州,王君焕死,河西汹惧。以张守归圭为瓜州刺史,领余众,方复筑州城。版干(筑城墙用的夹板和立柱)裁立.敌又暴至。略无守御之具。城中相顾失色,莫有斗志。守圭日:“徒众我寡,又疮痍之后,不可以矢石相持,须以权道制之。”乃于城上,置酒作乐,以会将士。敌疑城中有备,不敢攻而退。又如齐祖铤为北徐州刺史,至州,会有阵寇百姓多反。铤不关城门,守陴者,皆令下城,静座街巷,禁断行人鸡犬。贼无所见闻,不测所以,或疑人走城空,不设警备。铤复令大叫,鼓噪聒天,贼大惊,顿时走散。

参考赏析

典故

空城计,这是一种心理战。在己方无力守城的情况下,故意向敌人暴露我城内空虚,就是所谓“虚者虚之”。敌方产生怀疑,更会犹豫不前,就是所谓“疑中生疑”。敌人怕城内有埋伏,怕陷进埋伏圈内。但这是悬而又悬的“险策”。使用此计的关键,是要清楚地了解并掌握敌方将帅的心理状况和性格特征。诸葛亮使用空城计解围,就是他充分地了解司马懿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才敢出此险策。诸葛亮的空城计名闻天下。此事虽是小说家演义,其实,早在春秋时期,真的出现过用空城计的出色战例。 叔詹 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公子元,在他哥哥楚文王死了之后,非常想占有漂亮的嫂子文夫人。他用各种方法去讨好,文夫人却无动于衷。于是他想建立功业,显显自己的能耐,以此讨得文夫人的欢心。 公元前666年,公子元亲率兵车六百乘,浩浩荡荡,攻打郑国。楚国大军一路连下几城,直逼郑国国都。郑国国力较弱,都城内更是兵力空虚,无法抵挡楚军的进犯。 郑国危在旦夕,群臣慌乱,有的主张纳款请和,有的主张拼一死战,有的主张固守待援。这几种主张都难解国之危。上卿叔詹说:“请和与决战都非上策。固守待援,倒是可取的方案。郑国和齐国订有盟约,而今有难,齐国会出兵相助。只是空谈固守,恐怕也难守住。公子元伐郑,实际上是想邀功图名讨好文夫人。他—定急于求成,又特别害怕失败。我有一计,可退楚军。” 郑国按叔詹的计策,在城内作了安徘。命令士兵全部埋伏起来,不让敌人看见一兵—卒。令店铺照常开门,百姓往来如常,不准露一丝慌乱之色。大开城门,放下吊桥,摆出完全不设防的样子。 楚军先锋到达郑国都城城下,见此情景,心里起了怀疑,莫非城中有了埋伏,诱我中计?不敢妄动,等待公子元。公子元赶到城下,也觉得好生奇怪。他率众将到城外高地眺望,见城中确实空虚,但又隐隐约约看到了郑国的旋旗甲士。公子元认为其中有诈,不可贸然进攻,先进城探听虚实,于是按兵不动。 这时,齐国接到郑国的求援信,已联合鲁、宋两国发兵救郑。公子元闻报,知道三国兵到,楚军定不能胜。好在也打了几个胜仗,还是赶快撤退为妙。他害怕撤退时郑国军队会出城追击,于是下令全军连夜撤走,人衔枚,马裹蹄,不出一点声响。所有营寨都不拆走,族旗照旧飘扬。 第二天清晨,叔詹登城一望,说道:“楚军已经撤走。”众人见敌营族旗招展,不信已经撤军。叔詹说:“如果营中有人,怎会有那样多的飞鸟盘旋上下呢?他也用空城计欺骗了我,急忙撤兵了。”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空城计的战例。 李广 西汉时期,北方匈奴势力逐渐强大,不断兴兵进犯中原。飞将军李广任上郡太守,抵挡匈奴南进。 一天,皇帝派到上郡的宦官带人外出打猎,遇到三个匈奴兵的袭击,宦官受伤逃回。李广大怒,亲自率领一百名骑兵前去追击。一直追了几十里地,终于追上,杀了两名,活捉一名,正准备回营时,忽然发现有数千名匈奴骑兵也向这里开来。匈奴队伍也发现了李广,但看见李广只有百名骑兵,以为是为大部队诱敌的前锋,不敢贸然攻击,急忙上山摆开阵势,观察动静。 李广的骑兵非常恐慌。李广沉着地稳住队伍:“我们只有百余骑,离我们的大营有几十里远。如果我们逃跑,匈奴肯会追杀我们。如果我们按兵不动,敌人肯定会疑心我们有大部队行动,他们决不敢轻易进攻的。现在,我们继续前进。”到了离敌阵仅二里地光景的地方,李广下令:“全体下马休息。”李广的士兵卸下马鞍,悠闲地躺在草地上休息,看着战马在一旁津津有味地吃草。 匈奴部将感到十分奇怪,派了一名军官出阵观察形势。李广立即上马,冲杀过去,一箭射死了那个军官。然后又回到原地,继续休息。匈奴部将见此情形,更加恐慌,料定李广胸有成竹,附近定有伏兵。天黑以后,李广的人马仍无动静。匈奴部将怕遭到大部队的突袭,慌慌张张引兵逃跑了。 李广的百余骑安全返回大营。 李广真正对战匈奴仅有的几次:1、在马邑之围无功,2、前129年兵分四路中全军覆没被俘后逃回,3、前120年配合张骞出右北平,陷入包围,损失惨重;4、漠北之战迷路失期。 其早前任职上郡太守,舍下大军追击三个射雕者自陷困境,虽无心插柳使用了一回。终只用于一时危险脱困,并不是长久之计。 诸葛亮 故事源自《三国演义》。三国时期,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把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令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相关质疑 历史上首先提到诸葛亮使用空城计的是南北朝一个叫做郭冲的人,后被罗贯中改编到小说里。 郭冲三事曰:亮屯于阳平,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人守城。晋宣帝率二十万众拒亮,而与延军错道,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候白宣帝说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逼,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势不相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开四城门,埽地却洒。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于是引军北趣山。明日食时,亮谓参佐拊手大笑曰:“司马懿必谓吾怯,将有强伏,循山走矣。”候逻还白,如亮所言。宣帝后知,深以为恨。 事实上,诸葛亮并没有摆过空城计,“诸葛亮摆空城计”这件事是罗贯中的艺术创作,街亭之役,魏方主帅是张郃,而非司马懿,孔明根本无法以“空城计”吓退远在数千里之外的司马懿。《三国志·蜀·诸葛亮传》:“(后主建兴)六年春,(亮)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阵整齐,赏罚严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从这段权威性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1)街亭之战时,蜀军主帅是诸葛亮,魏军主帅则是张郃。(2)诸葛亮只是“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并未搞过什么“空城计”。 魏军主帅是张郃,那司马懿在哪里?《资治通鉴》卷七十一上言之甚详:“(就在街亭之战爆发的)太和二年春,正月,司马懿攻新城,旬有六日,拔之,斩孟达。申仪久在魏兴,擅承制刻印,多所假授,懿召而执之,归于洛阳。”原来,当诸葛亮率众与张郃拒战于街亭之时,司马懿远在数千里以外的洛阳。 王平 在街亭之战中,马谡因为不听王平“据汲水之道,据下城,改善部署“等建议,而被张郃大败,王平身为裨将军,领兵只有1000人,但是面对兵力50000精锐在手的魏国名将张郃的进攻,在大军溃败,无险可依,地势比较平坦,领兵质量速度大大次于魏国张郃部队的极度被动情况下,施展两大军事策略,首先就是虚实战略,鸣鼓自持,徐徐而退,致使魏国名将张郃怀疑有伏兵不敢进攻,同时施展滚雪球战术,徐徐收合诸营遗迸,军力迅速扩大,使张郃把王平所创造空城计误以为伏兵计的信念大大增加。以”五则攻之十则围之“军事策略来看,王平所率领回师的士兵数量至少5000,应该10000不下。没有形成所谓攻之与围之基本条件,同时也为诸葛亮顺利班师创极其有利宽松时间,同时使魏国名将张郃的彻底击退诸葛亮北伐主力成为泡影,而转头从他道进攻已被攻陷的三郡。事后王平特见崇显,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 曹操 (注意:只是猜测) 兴平二年(195年)春天,缓过气来的曹操再次亲率军攻打吕布,迫使吕布后退。夏天,吕布反扑,在半路上遇到了曹操的伏兵,大败而逃。曹操对吕布首次取得了重大胜利。败退中的吕布与陈宫部会合,聚集到一万多部队,转身又来战曹操。曹操大胆的采取了“空城计”虚张声势,吕布不敢贸然进攻。曹操连夜调回了大量的部队。而吕布知道曹操昨天的举动不过是虚张声势而已,第二天一早便主动进攻。结果曹军伏兵大出,大败吕布。吕布连夜逃走,放弃了兖州,投奔刘备。在这场战争中,曹操的表现非常出色,他在连续失败中没有气馁,屡败屡战,以燎原烈火一样的疯狂热情激励出了全军的斗志,虽然身处逆境,但在气势上完全压倒了吕布,最终取得胜利。 据易中天教授介绍,“空城计”其实是曹操在与吕布的一次交战中,因兵力奇缺而急中生智“发明”的。《三国演义》实行贬抑曹操的方针,这才让诸葛亮抢了功劳。 还有读《品三国》觉得易中天的曹操是空城计的首创者,但是我老觉得曹操的空城计也不算是空城计,为什么呢?兵法中说的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就是当时吕布不具备围之的条件,也不具备攻之的条件-----吕布有一万兵力,曹操的城中有一千吧,吕布也只会用三千攻城。城中加上女人就可以达到近三千人了,所以也不具备攻之的条件。曹操的兵力都在城里边,所以做不到“分之”。这样当天曹操不出兵应战,吕布是没有任何办法的。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让女人去城上打仗也不一定是吓唬吕布,因为什么呢,曹操的队伍大都去乡下割麦子去了,这就不会走的太远,顶多就是二十来里吧,用上一些女人守城能多坚持一会,这样就争取了大部队回来支援的时间。骑着马两个时辰割麦子的队伍就回来了,而吕布未必两个时辰能拿下城来。所以曹操的空城计也不能算是空城计。就算是最后被吕布攻破了一处到时候再跑也不晚,再说这比起曹操以前经历的危险也不算什么,刺杀董卓要比这危险的十倍还多!曹操那时候都不怕,还怕吕布领一万来人在城外晃悠吗? 但据考证,曹操和吕布之战其实是一场彻头彻尾的“伏击战”,而并非易教授所说的“空城计”。有《资治通鉴》史料为证:“布复从东缗与陈宫将万余人来战,操兵皆出收麦,在者不能千人,屯营不固。屯西有大堤,其南树木幽深,操隐兵堤里,出半兵堤外。布益进,乃令轻兵挑战,既合,伏兵乃悉乘堤,步骑并进,大破之,追至其营而还。”并没有像易中天说的那样,曹操把城里的妇孺都弄的城墙上,制造歌舞升平的景象,迷惑吕布。该网友据此认为,易教授讲座很有“夸大”之嫌。 赵云 三国另外一次空营计则是发生在赵云汉水对曹操时。据《三国志.赵云传》(资补)记载:“魏王操自长安出斜谷,军遮要以临汉中。刘备曰:“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乃敛众拒险,终不交锋。操运米北山下,黄忠引兵欲取之,过期不还。翊军将军赵云将数十骑出营视之,值操扬兵大出,云猝与相遇,遂前突其陈,且斗且却。魏兵散而复合,追至营下,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魏兵疑云有伏,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劲弩于后射魏兵。魏兵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备明旦自来,至云营,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为胆也!”两次用计的对象,一个是孙权,一个是曹操,对手可都不差。 三国时代,有赵云的“空营计”。那是建安二十四年 (219)。在一次战斗中,赵云的兵力都给黄忠带走了,他只有数十轻骑,却与曹军大部队遭遇上了。赵云且战且退,最后退到营垒。有人主张闭门拒守,赵云却没有这样做,反而大开营门,偃旗息鼓。曹军怀疑赵云有伏兵,急忙退去,赵云命令士兵擂鼓呐喊,又以弓箭从背后射曹军。曹军大为惊骇,自相践踏,死了不少人。这件事在《三国志·赵云传》注引《云别传》中有记载。 文聘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布复从东缗与陈宫将万馀人来战,时太祖兵少,设伏,纵奇兵击,大破之。”三国是真有空城计的,而且也有比曹操玩的更好的空营计。空城计是文聘在江夏对孙权玩过一次。 据《三国志.文聘传》记载:“孙权尝自将数万众卒至。时大雨,城栅崩坏,人民散在田野,未及补治。聘闻权到,不知所施,乃思惟莫若潜默可以疑之。乃敕城中人使不得见,又自卧舍中不起。权果疑之,语其部党曰:‘北方以此人忠臣也,故委之以此郡,今我至而不动,此不有密图,必当有外救。’遂不敢攻而去。” 《三国志》裴注所引的《魏略》有记载:约魏黄初七年(226),曹丕在位的时候,文聘镇守在江夏一带地区,孙权亲自带领数万军来到江夏,包围文聘于石阳(今武汉市黄陂区)。当时正值大雨,江夏城栅多已崩坏,人民均分散在田野之间,不及回城补治防御工程。文聘得知孙权来到,初时不知怎办,魏黄初七年(226)想到只有隐潜默守才可以令孙权因怀疑而却步。于是文聘敕令城中人全躲将起来,不可让孙权察见,自己则卧于府中不起。孙权见此果然生疑,并向他的部将说:「北方(曹氏集团)认为此人(指文聘)是忠臣,所以以此郡委托给他,如今我军大至而他却潜默不动,这种情形下他不是有所密图的话,那就必然是有外救来援。」于是不敢进攻而退去。 知州妙用空城计 北宋真宗年间,马知节做延州的知州。有一年元宵节,派出去侦察的士卒回来禀报说:边寇的大队人马正向延州开来。马知节心想:城内军民正准备过节,如果听到这个消息,一定会混乱不堪。再就是自己的兵马太少,不足以抗敌,怎么办呢?想着想着,他忽然眼前一亮,立即有了应对的办法。 马知节首先命令大开城门,然后张灯结彩,大摆宴席,全军上下与民同乐,共度佳节。将士们看到知州如此镇定自若,知道定有破敌良策,军心稳定,行动有序。城中百姓见如此情形,也都安心过节。 边寇来到城下,见城门大开,城中百姓正欢天喜地过佳节,猜疑城内有重兵埋伏,认为此次进犯不是时候,便主动地撤走了。 孔镛一人闯山寨 明孝宗时,孔镛任田州知府。上任后的第三天,州内的军队到别处执行任务去了,只留下一座空城。当地的峒族山民得到这个消息,马上聚集在一起拿着刀枪包围了田州城。 众人惊慌失措地关起城门,下决心死守几天。可孔镛却说:“把城门打开!”有人劝他说:“大人,峒族山民是十足的野人,他们不知道什么空城计,你只要一开城门,他们就会杀进来。”孔镛不慌不忙地说:“把门打开,我要出去和他们谈,我要以皇上的恩威与孔孟之道来劝导他们。”众人一听全都哭笑不得,心想这个迂腐的知府老爷怕是死定了。 城门打开了,孔镛带着几个随从骑马走了出来。峒族首领喝道:“你是什么人,还不下马受死!”孔镛镇定中带着威严:“我是新来的知府,我正要到你们的山寨视察,还不前头带路。” 以前的知府不关心峒族人的生活疾苦,从来没去过峒族山寨。峒族首领听说孔镛要去山寨,便欣然应允了。 来到山寨,孔镛一屁股坐在中间的座位上,厉声喝道:“无礼之辈,还不跪下!”首领不服气地说:“区区知府,竟敢向我们发号施令!”孔镛说:“我是你们的父母官孔知府,有责任管教你们。” 有人问:“您可是孔圣人的后代?”孔镛回答:“敝人正是孔圣人的子孙。”众人一听,对孔镛肃然起敬。孔镛接着说:“我知道你们本是良民,因饥饿所致入城抢夺。现在我来做你们的父母官,把粮食和布匹分发给你们。如果你们不听我的话,一意孤行,我就派官兵兴师问罪了!” 峒族山民聚众闹事目的就是为了抢粮食和布匹,听说知府大人可以无偿供给他们,纷纷表示不再造反,诚心悔过。峒族首领安排孔镛在山寨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孔镛带领他们来到田州城下,叫城上的士兵丢下粮食和布匹。峒族山民扛着粮帛,兴高采烈地返回山寨。 铁托的游击战术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法西斯军队入侵前南斯拉夫。铁托领导的前南斯拉夫共产党组织了解放军和游击队。前南斯拉夫军队充分发挥灵活、快速、机动的特点,给德军以重创,使德军疲于奔命。 1942年4月,德国集合了几个德国师、几个意大利师和几个前南傀儡军队师,全力进攻前南斯拉夫解放军最高司令部所在地——东波斯尼亚解放区。德军包围了东波斯尼亚解放区,企图摧毁前南斯拉夫解放军最高司令部。 铁托制定了巧妙的战略方针,他没有倾所有兵力保卫和死守东波斯尼亚解放区,而是将这个解放区让出来。撤出来的解放军主力行至中、西波斯尼亚一带,突然掉头反攻。刚刚进入东波斯尼亚的德军措手不及,被打得狼狈不堪。解放军还游动到萨拉热窝和杜勃罗夫尼克之间,毁坏70多公里的铁路,切断了进攻之敌与后续部队的联系。最后,德军妄图攻占东波斯尼亚的计划落空了。 铁托主动让出东波斯尼亚解放区,唱空城计,目的是诱敌深入,找机会袭击敌人,一点点地蚕食敌人。试想,如果不是采取这种灵活战术,而是一味地死守,不仅伤亡惨重,而且未必能守住东波斯尼亚解放区。

解析

空城计,这是一种心理战。在己方无力守城的情况下,故意向敌人暴露我城内空虚,就是所谓“虚者虚之”。敌方产生怀疑,更会犹豫不前,就是所谓“疑中生疑”。敌人怕城内有埋伏,怕陷进埋伏圈内。但这是悬而又悬的“险策”。使用此计的关键,是要清楚地了解并掌握敌方将帅的心理状况和性格特征。诸葛亮使用空城计解围,就是他充分地了解司马懿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才敢出此险策。诸葛亮的空城计名闻天下。此事虽是小说家演义,其实,早在春秋时期,真的出现过用空城计的出色战例。 叔詹 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公子元,在他哥哥楚文王死了之后,非常想占有漂亮的嫂子文夫人。他用各种方法去讨好,文夫人却无动于衷。于是他想建立功业,显显自己的能耐,以此讨得文夫人的欢心。 公元前666年,公子元亲率兵车六百乘,浩浩荡荡,攻打郑国。楚国大军一路连下几城,直逼郑国国都。郑国国力较弱,都城内更是兵力空虚,无法抵挡楚军的进犯。 郑国危在旦夕,群臣慌乱,有的主张纳款请和,有的主张拼一死战,有的主张固守待援。这几种主张都难解国之危。上卿叔詹说:“请和与决战都非上策。固守待援,倒是可取的方案。郑国和齐国订有盟约,而今有难,齐国会出兵相助。只是空谈固守,恐怕也难守住。公子元伐郑,实际上是想邀功图名讨好文夫人。他—定急于求成,又特别害怕失败。我有一计,可退楚军。” 郑国按叔詹的计策,在城内作了安徘。命令士兵全部埋伏起来,不让敌人看见一兵—卒。令店铺照常开门,百姓往来如常,不准露一丝慌乱之色。大开城门,放下吊桥,摆出完全不设防的样子。 楚军先锋到达郑国都城城下,见此情景,心里起了怀疑,莫非城中有了埋伏,诱我中计?不敢妄动,等待公子元。公子元赶到城下,也觉得好生奇怪。他率众将到城外高地眺望,见城中确实空虚,但又隐隐约约看到了郑国的旋旗甲士。公子元认为其中有诈,不可贸然进攻,先进城探听虚实,于是按兵不动。 这时,齐国接到郑国的求援信,已联合鲁、宋两国发兵救郑。公子元闻报,知道三国兵到,楚军定不能胜。好在也打了几个胜仗,还是赶快撤退为妙。他害怕撤退时郑国军队会出城追击,于是下令全军连夜撤走,人衔枚,马裹蹄,不出一点声响。所有营寨都不拆走,族旗照旧飘扬。 第二天清晨,叔詹登城一望,说道:“楚军已经撤走。”众人见敌营族旗招展,不信已经撤军。叔詹说:“如果营中有人,怎会有那样多的飞鸟盘旋上下呢?他也用空城计欺骗了我,急忙撤兵了。”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空城计的战例。 李广 西汉时期,北方匈奴势力逐渐强大,不断兴兵进犯中原。飞将军李广任上郡太守,抵挡匈奴南进。 一天,皇帝派到上郡的宦官带人外出打猎,遇到三个匈奴兵的袭击,宦官受伤逃回。李广大怒,亲自率领一百名骑兵前去追击。一直追了几十里地,终于追上,杀了两名,活捉一名,正准备回营时,忽然发现有数千名匈奴骑兵也向这里开来。匈奴队伍也发现了李广,但看见李广只有百名骑兵,以为是为大部队诱敌的前锋,不敢贸然攻击,急忙上山摆开阵势,观察动静。 李广的骑兵非常恐慌。李广沉着地稳住队伍:“我们只有百余骑,离我们的大营有几十里远。如果我们逃跑,匈奴肯会追杀我们。如果我们按兵不动,敌人肯定会疑心我们有大部队行动,他们决不敢轻易进攻的。现在,我们继续前进。”到了离敌阵仅二里地光景的地方,李广下令:“全体下马休息。”李广的士兵卸下马鞍,悠闲地躺在草地上休息,看着战马在一旁津津有味地吃草。 匈奴部将感到十分奇怪,派了一名军官出阵观察形势。李广立即上马,冲杀过去,一箭射死了那个军官。然后又回到原地,继续休息。匈奴部将见此情形,更加恐慌,料定李广胸有成竹,附近定有伏兵。天黑以后,李广的人马仍无动静。匈奴部将怕遭到大部队的突袭,慌慌张张引兵逃跑了。 李广的百余骑安全返回大营。 李广真正对战匈奴仅有的几次:1、在马邑之围无功,2、前129年兵分四路中全军覆没被俘后逃回,3、前120年配合张骞出右北平,陷入包围,损失惨重;4、漠北之战迷路失期。 其早前任职上郡太守,舍下大军追击三个射雕者自陷困境,虽无心插柳使用了一回。终只用于一时危险脱困,并不是长久之计。 诸葛亮 故事源自《三国演义》。三国时期,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把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令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相关质疑 历史上首先提到诸葛亮使用空城计的是南北朝一个叫做郭冲的人,后被罗贯中改编到小说里。 郭冲三事曰:亮屯于阳平,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人守城。晋宣帝率二十万众拒亮,而与延军错道,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候白宣帝说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逼,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势不相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开四城门,埽地却洒。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于是引军北趣山。明日食时,亮谓参佐拊手大笑曰:“司马懿必谓吾怯,将有强伏,循山走矣。”候逻还白,如亮所言。宣帝后知,深以为恨。 事实上,诸葛亮并没有摆过空城计,“诸葛亮摆空城计”这件事是罗贯中的艺术创作,街亭之役,魏方主帅是张郃,而非司马懿,孔明根本无法以“空城计”吓退远在数千里之外的司马懿。《三国志·蜀·诸葛亮传》:“(后主建兴)六年春,(亮)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阵整齐,赏罚严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从这段权威性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1)街亭之战时,蜀军主帅是诸葛亮,魏军主帅则是张郃。(2)诸葛亮只是“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并未搞过什么“空城计”。 魏军主帅是张郃,那司马懿在哪里?《资治通鉴》卷七十一上言之甚详:“(就在街亭之战爆发的)太和二年春,正月,司马懿攻新城,旬有六日,拔之,斩孟达。申仪久在魏兴,擅承制刻印,多所假授,懿召而执之,归于洛阳。”原来,当诸葛亮率众与张郃拒战于街亭之时,司马懿远在数千里以外的洛阳。 王平 在街亭之战中,马谡因为不听王平“据汲水之道,据下城,改善部署“等建议,而被张郃大败,王平身为裨将军,领兵只有1000人,但是面对兵力50000精锐在手的魏国名将张郃的进攻,在大军溃败,无险可依,地势比较平坦,领兵质量速度大大次于魏国张郃部队的极度被动情况下,施展两大军事策略,首先就是虚实战略,鸣鼓自持,徐徐而退,致使魏国名将张郃怀疑有伏兵不敢进攻,同时施展滚雪球战术,徐徐收合诸营遗迸,军力迅速扩大,使张郃把王平所创造空城计误以为伏兵计的信念大大增加。以”五则攻之十则围之“军事策略来看,王平所率领回师的士兵数量至少5000,应该10000不下。没有形成所谓攻之与围之基本条件,同时也为诸葛亮顺利班师创极其有利宽松时间,同时使魏国名将张郃的彻底击退诸葛亮北伐主力成为泡影,而转头从他道进攻已被攻陷的三郡。事后王平特见崇显,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 曹操 (注意:只是猜测) 兴平二年(195年)春天,缓过气来的曹操再次亲率军攻打吕布,迫使吕布后退。夏天,吕布反扑,在半路上遇到了曹操的伏兵,大败而逃。曹操对吕布首次取得了重大胜利。败退中的吕布与陈宫部会合,聚集到一万多部队,转身又来战曹操。曹操大胆的采取了“空城计”虚张声势,吕布不敢贸然进攻。曹操连夜调回了大量的部队。而吕布知道曹操昨天的举动不过是虚张声势而已,第二天一早便主动进攻。结果曹军伏兵大出,大败吕布。吕布连夜逃走,放弃了兖州,投奔刘备。在这场战争中,曹操的表现非常出色,他在连续失败中没有气馁,屡败屡战,以燎原烈火一样的疯狂热情激励出了全军的斗志,虽然身处逆境,但在气势上完全压倒了吕布,最终取得胜利。 据易中天教授介绍,“空城计”其实是曹操在与吕布的一次交战中,因兵力奇缺而急中生智“发明”的。《三国演义》实行贬抑曹操的方针,这才让诸葛亮抢了功劳。 还有读《品三国》觉得易中天的曹操是空城计的首创者,但是我老觉得曹操的空城计也不算是空城计,为什么呢?兵法中说的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就是当时吕布不具备围之的条件,也不具备攻之的条件-----吕布有一万兵力,曹操的城中有一千吧,吕布也只会用三千攻城。城中加上女人就可以达到近三千人了,所以也不具备攻之的条件。曹操的兵力都在城里边,所以做不到“分之”。这样当天曹操不出兵应战,吕布是没有任何办法的。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让女人去城上打仗也不一定是吓唬吕布,因为什么呢,曹操的队伍大都去乡下割麦子去了,这就不会走的太远,顶多就是二十来里吧,用上一些女人守城能多坚持一会,这样就争取了大部队回来支援的时间。骑着马两个时辰割麦子的队伍就回来了,而吕布未必两个时辰能拿下城来。所以曹操的空城计也不能算是空城计。就算是最后被吕布攻破了一处到时候再跑也不晚,再说这比起曹操以前经历的危险也不算什么,刺杀董卓要比这危险的十倍还多!曹操那时候都不怕,还怕吕布领一万来人在城外晃悠吗? 但据考证,曹操和吕布之战其实是一场彻头彻尾的“伏击战”,而并非易教授所说的“空城计”。有《资治通鉴》史料为证:“布复从东缗与陈宫将万余人来战,操兵皆出收麦,在者不能千人,屯营不固。屯西有大堤,其南树木幽深,操隐兵堤里,出半兵堤外。布益进,乃令轻兵挑战,既合,伏兵乃悉乘堤,步骑并进,大破之,追至其营而还。”并没有像易中天说的那样,曹操把城里的妇孺都弄的城墙上,制造歌舞升平的景象,迷惑吕布。该网友据此认为,易教授讲座很有“夸大”之嫌。 赵云 三国另外一次空营计则是发生在赵云汉水对曹操时。据《三国志.赵云传》(资补)记载:“魏王操自长安出斜谷,军遮要以临汉中。刘备曰:“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乃敛众拒险,终不交锋。操运米北山下,黄忠引兵欲取之,过期不还。翊军将军赵云将数十骑出营视之,值操扬兵大出,云猝与相遇,遂前突其陈,且斗且却。魏兵散而复合,追至营下,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魏兵疑云有伏,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劲弩于后射魏兵。魏兵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备明旦自来,至云营,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为胆也!”两次用计的对象,一个是孙权,一个是曹操,对手可都不差。 三国时代,有赵云的“空营计”。那是建安二十四年 (219)。在一次战斗中,赵云的兵力都给黄忠带走了,他只有数十轻骑,却与曹军大部队遭遇上了。赵云且战且退,最后退到营垒。有人主张闭门拒守,赵云却没有这样做,反而大开营门,偃旗息鼓。曹军怀疑赵云有伏兵,急忙退去,赵云命令士兵擂鼓呐喊,又以弓箭从背后射曹军。曹军大为惊骇,自相践踏,死了不少人。这件事在《三国志·赵云传》注引《云别传》中有记载。 文聘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布复从东缗与陈宫将万馀人来战,时太祖兵少,设伏,纵奇兵击,大破之。”三国是真有空城计的,而且也有比曹操玩的更好的空营计。空城计是文聘在江夏对孙权玩过一次。 据《三国志.文聘传》记载:“孙权尝自将数万众卒至。时大雨,城栅崩坏,人民散在田野,未及补治。聘闻权到,不知所施,乃思惟莫若潜默可以疑之。乃敕城中人使不得见,又自卧舍中不起。权果疑之,语其部党曰:‘北方以此人忠臣也,故委之以此郡,今我至而不动,此不有密图,必当有外救。’遂不敢攻而去。” 《三国志》裴注所引的《魏略》有记载:约魏黄初七年(226),曹丕在位的时候,文聘镇守在江夏一带地区,孙权亲自带领数万军来到江夏,包围文聘于石阳(今武汉市黄陂区)。当时正值大雨,江夏城栅多已崩坏,人民均分散在田野之间,不及回城补治防御工程。文聘得知孙权来到,初时不知怎办,魏黄初七年(226)想到只有隐潜默守才可以令孙权因怀疑而却步。于是文聘敕令城中人全躲将起来,不可让孙权察见,自己则卧于府中不起。孙权见此果然生疑,并向他的部将说:「北方(曹氏集团)认为此人(指文聘)是忠臣,所以以此郡委托给他,如今我军大至而他却潜默不动,这种情形下他不是有所密图的话,那就必然是有外救来援。」于是不敢进攻而退去。 知州妙用空城计 北宋真宗年间,马知节做延州的知州。有一年元宵节,派出去侦察的士卒回来禀报说:边寇的大队人马正向延州开来。马知节心想:城内军民正准备过节,如果听到这个消息,一定会混乱不堪。再就是自己的兵马太少,不足以抗敌,怎么办呢?想着想着,他忽然眼前一亮,立即有了应对的办法。 马知节首先命令大开城门,然后张灯结彩,大摆宴席,全军上下与民同乐,共度佳节。将士们看到知州如此镇定自若,知道定有破敌良策,军心稳定,行动有序。城中百姓见如此情形,也都安心过节。 边寇来到城下,见城门大开,城中百姓正欢天喜地过佳节,猜疑城内有重兵埋伏,认为此次进犯不是时候,便主动地撤走了。 孔镛一人闯山寨 明孝宗时,孔镛任田州知府。上任后的第三天,州内的军队到别处执行任务去了,只留下一座空城。当地的峒族山民得到这个消息,马上聚集在一起拿着刀枪包围了田州城。 众人惊慌失措地关起城门,下决心死守几天。可孔镛却说:“把城门打开!”有人劝他说:“大人,峒族山民是十足的野人,他们不知道什么空城计,你只要一开城门,他们就会杀进来。”孔镛不慌不忙地说:“把门打开,我要出去和他们谈,我要以皇上的恩威与孔孟之道来劝导他们。”众人一听全都哭笑不得,心想这个迂腐的知府老爷怕是死定了。 城门打开了,孔镛带着几个随从骑马走了出来。峒族首领喝道:“你是什么人,还不下马受死!”孔镛镇定中带着威严:“我是新来的知府,我正要到你们的山寨视察,还不前头带路。” 以前的知府不关心峒族人的生活疾苦,从来没去过峒族山寨。峒族首领听说孔镛要去山寨,便欣然应允了。 来到山寨,孔镛一屁股坐在中间的座位上,厉声喝道:“无礼之辈,还不跪下!”首领不服气地说:“区区知府,竟敢向我们发号施令!”孔镛说:“我是你们的父母官孔知府,有责任管教你们。” 有人问:“您可是孔圣人的后代?”孔镛回答:“敝人正是孔圣人的子孙。”众人一听,对孔镛肃然起敬。孔镛接着说:“我知道你们本是良民,因饥饿所致入城抢夺。现在我来做你们的父母官,把粮食和布匹分发给你们。如果你们不听我的话,一意孤行,我就派官兵兴师问罪了!” 峒族山民聚众闹事目的就是为了抢粮食和布匹,听说知府大人可以无偿供给他们,纷纷表示不再造反,诚心悔过。峒族首领安排孔镛在山寨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孔镛带领他们来到田州城下,叫城上的士兵丢下粮食和布匹。峒族山民扛着粮帛,兴高采烈地返回山寨。 铁托的游击战术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法西斯军队入侵前南斯拉夫。铁托领导的前南斯拉夫共产党组织了解放军和游击队。前南斯拉夫军队充分发挥灵活、快速、机动的特点,给德军以重创,使德军疲于奔命。 1942年4月,德国集合了几个德国师、几个意大利师和几个前南傀儡军队师,全力进攻前南斯拉夫解放军最高司令部所在地——东波斯尼亚解放区。德军包围了东波斯尼亚解放区,企图摧毁前南斯拉夫解放军最高司令部。 铁托制定了巧妙的战略方针,他没有倾所有兵力保卫和死守东波斯尼亚解放区,而是将这个解放区让出来。撤出来的解放军主力行至中、西波斯尼亚一带,突然掉头反攻。刚刚进入东波斯尼亚的德军措手不及,被打得狼狈不堪。解放军还游动到萨拉热窝和杜勃罗夫尼克之间,毁坏70多公里的铁路,切断了进攻之敌与后续部队的联系。最后,德军妄图攻占东波斯尼亚的计划落空了。 铁托主动让出东波斯尼亚解放区,唱空城计,目的是诱敌深入,找机会袭击敌人,一点点地蚕食敌人。试想,如果不是采取这种灵活战术,而是一味地死守,不仅伤亡惨重,而且未必能守住东波斯尼亚解放区。

案例

空城计,这是一种心理战。在己方无力守城的情况下,故意向敌人暴露我城内空虚,就是所谓“虚者虚之”。敌方产生怀疑,更会犹豫不前,就是所谓“疑中生疑”。敌人怕城内有埋伏,怕陷进埋伏圈内。但这是悬而又悬的“险策”。使用此计的关键,是要清楚地了解并掌握敌方将帅的心理状况和性格特征。诸葛亮使用空城计解围,就是他充分地了解司马懿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才敢出此险策。诸葛亮的空城计名闻天下。此事虽是小说家演义,其实,早在春秋时期,真的出现过用空城计的出色战例。 叔詹 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公子元,在他哥哥楚文王死了之后,非常想占有漂亮的嫂子文夫人。他用各种方法去讨好,文夫人却无动于衷。于是他想建立功业,显显自己的能耐,以此讨得文夫人的欢心。 公元前666年,公子元亲率兵车六百乘,浩浩荡荡,攻打郑国。楚国大军一路连下几城,直逼郑国国都。郑国国力较弱,都城内更是兵力空虚,无法抵挡楚军的进犯。 郑国危在旦夕,群臣慌乱,有的主张纳款请和,有的主张拼一死战,有的主张固守待援。这几种主张都难解国之危。上卿叔詹说:“请和与决战都非上策。固守待援,倒是可取的方案。郑国和齐国订有盟约,而今有难,齐国会出兵相助。只是空谈固守,恐怕也难守住。公子元伐郑,实际上是想邀功图名讨好文夫人。他—定急于求成,又特别害怕失败。我有一计,可退楚军。” 郑国按叔詹的计策,在城内作了安徘。命令士兵全部埋伏起来,不让敌人看见一兵—卒。令店铺照常开门,百姓往来如常,不准露一丝慌乱之色。大开城门,放下吊桥,摆出完全不设防的样子。 楚军先锋到达郑国都城城下,见此情景,心里起了怀疑,莫非城中有了埋伏,诱我中计?不敢妄动,等待公子元。公子元赶到城下,也觉得好生奇怪。他率众将到城外高地眺望,见城中确实空虚,但又隐隐约约看到了郑国的旋旗甲士。公子元认为其中有诈,不可贸然进攻,先进城探听虚实,于是按兵不动。 这时,齐国接到郑国的求援信,已联合鲁、宋两国发兵救郑。公子元闻报,知道三国兵到,楚军定不能胜。好在也打了几个胜仗,还是赶快撤退为妙。他害怕撤退时郑国军队会出城追击,于是下令全军连夜撤走,人衔枚,马裹蹄,不出一点声响。所有营寨都不拆走,族旗照旧飘扬。 第二天清晨,叔詹登城一望,说道:“楚军已经撤走。”众人见敌营族旗招展,不信已经撤军。叔詹说:“如果营中有人,怎会有那样多的飞鸟盘旋上下呢?他也用空城计欺骗了我,急忙撤兵了。”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空城计的战例。 李广 西汉时期,北方匈奴势力逐渐强大,不断兴兵进犯中原。飞将军李广任上郡太守,抵挡匈奴南进。 一天,皇帝派到上郡的宦官带人外出打猎,遇到三个匈奴兵的袭击,宦官受伤逃回。李广大怒,亲自率领一百名骑兵前去追击。一直追了几十里地,终于追上,杀了两名,活捉一名,正准备回营时,忽然发现有数千名匈奴骑兵也向这里开来。匈奴队伍也发现了李广,但看见李广只有百名骑兵,以为是为大部队诱敌的前锋,不敢贸然攻击,急忙上山摆开阵势,观察动静。 李广的骑兵非常恐慌。李广沉着地稳住队伍:“我们只有百余骑,离我们的大营有几十里远。如果我们逃跑,匈奴肯会追杀我们。如果我们按兵不动,敌人肯定会疑心我们有大部队行动,他们决不敢轻易进攻的。现在,我们继续前进。”到了离敌阵仅二里地光景的地方,李广下令:“全体下马休息。”李广的士兵卸下马鞍,悠闲地躺在草地上休息,看着战马在一旁津津有味地吃草。 匈奴部将感到十分奇怪,派了一名军官出阵观察形势。李广立即上马,冲杀过去,一箭射死了那个军官。然后又回到原地,继续休息。匈奴部将见此情形,更加恐慌,料定李广胸有成竹,附近定有伏兵。天黑以后,李广的人马仍无动静。匈奴部将怕遭到大部队的突袭,慌慌张张引兵逃跑了。 李广的百余骑安全返回大营。 李广真正对战匈奴仅有的几次:1、在马邑之围无功,2、前129年兵分四路中全军覆没被俘后逃回,3、前120年配合张骞出右北平,陷入包围,损失惨重;4、漠北之战迷路失期。 其早前任职上郡太守,舍下大军追击三个射雕者自陷困境,虽无心插柳使用了一回。终只用于一时危险脱困,并不是长久之计。 诸葛亮 故事源自《三国演义》。三国时期,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把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令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相关质疑 历史上首先提到诸葛亮使用空城计的是南北朝一个叫做郭冲的人,后被罗贯中改编到小说里。 郭冲三事曰:亮屯于阳平,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人守城。晋宣帝率二十万众拒亮,而与延军错道,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候白宣帝说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逼,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势不相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开四城门,埽地却洒。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于是引军北趣山。明日食时,亮谓参佐拊手大笑曰:“司马懿必谓吾怯,将有强伏,循山走矣。”候逻还白,如亮所言。宣帝后知,深以为恨。 事实上,诸葛亮并没有摆过空城计,“诸葛亮摆空城计”这件事是罗贯中的艺术创作,街亭之役,魏方主帅是张郃,而非司马懿,孔明根本无法以“空城计”吓退远在数千里之外的司马懿。《三国志·蜀·诸葛亮传》:“(后主建兴)六年春,(亮)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阵整齐,赏罚严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从这段权威性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1)街亭之战时,蜀军主帅是诸葛亮,魏军主帅则是张郃。(2)诸葛亮只是“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并未搞过什么“空城计”。 魏军主帅是张郃,那司马懿在哪里?《资治通鉴》卷七十一上言之甚详:“(就在街亭之战爆发的)太和二年春,正月,司马懿攻新城,旬有六日,拔之,斩孟达。申仪久在魏兴,擅承制刻印,多所假授,懿召而执之,归于洛阳。”原来,当诸葛亮率众与张郃拒战于街亭之时,司马懿远在数千里以外的洛阳。 王平 在街亭之战中,马谡因为不听王平“据汲水之道,据下城,改善部署“等建议,而被张郃大败,王平身为裨将军,领兵只有1000人,但是面对兵力50000精锐在手的魏国名将张郃的进攻,在大军溃败,无险可依,地势比较平坦,领兵质量速度大大次于魏国张郃部队的极度被动情况下,施展两大军事策略,首先就是虚实战略,鸣鼓自持,徐徐而退,致使魏国名将张郃怀疑有伏兵不敢进攻,同时施展滚雪球战术,徐徐收合诸营遗迸,军力迅速扩大,使张郃把王平所创造空城计误以为伏兵计的信念大大增加。以”五则攻之十则围之“军事策略来看,王平所率领回师的士兵数量至少5000,应该10000不下。没有形成所谓攻之与围之基本条件,同时也为诸葛亮顺利班师创极其有利宽松时间,同时使魏国名将张郃的彻底击退诸葛亮北伐主力成为泡影,而转头从他道进攻已被攻陷的三郡。事后王平特见崇显,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 曹操 (注意:只是猜测) 兴平二年(195年)春天,缓过气来的曹操再次亲率军攻打吕布,迫使吕布后退。夏天,吕布反扑,在半路上遇到了曹操的伏兵,大败而逃。曹操对吕布首次取得了重大胜利。败退中的吕布与陈宫部会合,聚集到一万多部队,转身又来战曹操。曹操大胆的采取了“空城计”虚张声势,吕布不敢贸然进攻。曹操连夜调回了大量的部队。而吕布知道曹操昨天的举动不过是虚张声势而已,第二天一早便主动进攻。结果曹军伏兵大出,大败吕布。吕布连夜逃走,放弃了兖州,投奔刘备。在这场战争中,曹操的表现非常出色,他在连续失败中没有气馁,屡败屡战,以燎原烈火一样的疯狂热情激励出了全军的斗志,虽然身处逆境,但在气势上完全压倒了吕布,最终取得胜利。 据易中天教授介绍,“空城计”其实是曹操在与吕布的一次交战中,因兵力奇缺而急中生智“发明”的。《三国演义》实行贬抑曹操的方针,这才让诸葛亮抢了功劳。 还有读《品三国》觉得易中天的曹操是空城计的首创者,但是我老觉得曹操的空城计也不算是空城计,为什么呢?兵法中说的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就是当时吕布不具备围之的条件,也不具备攻之的条件-----吕布有一万兵力,曹操的城中有一千吧,吕布也只会用三千攻城。城中加上女人就可以达到近三千人了,所以也不具备攻之的条件。曹操的兵力都在城里边,所以做不到“分之”。这样当天曹操不出兵应战,吕布是没有任何办法的。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让女人去城上打仗也不一定是吓唬吕布,因为什么呢,曹操的队伍大都去乡下割麦子去了,这就不会走的太远,顶多就是二十来里吧,用上一些女人守城能多坚持一会,这样就争取了大部队回来支援的时间。骑着马两个时辰割麦子的队伍就回来了,而吕布未必两个时辰能拿下城来。所以曹操的空城计也不能算是空城计。就算是最后被吕布攻破了一处到时候再跑也不晚,再说这比起曹操以前经历的危险也不算什么,刺杀董卓要比这危险的十倍还多!曹操那时候都不怕,还怕吕布领一万来人在城外晃悠吗? 但据考证,曹操和吕布之战其实是一场彻头彻尾的“伏击战”,而并非易教授所说的“空城计”。有《资治通鉴》史料为证:“布复从东缗与陈宫将万余人来战,操兵皆出收麦,在者不能千人,屯营不固。屯西有大堤,其南树木幽深,操隐兵堤里,出半兵堤外。布益进,乃令轻兵挑战,既合,伏兵乃悉乘堤,步骑并进,大破之,追至其营而还。”并没有像易中天说的那样,曹操把城里的妇孺都弄的城墙上,制造歌舞升平的景象,迷惑吕布。该网友据此认为,易教授讲座很有“夸大”之嫌。 赵云 三国另外一次空营计则是发生在赵云汉水对曹操时。据《三国志.赵云传》(资补)记载:“魏王操自长安出斜谷,军遮要以临汉中。刘备曰:“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乃敛众拒险,终不交锋。操运米北山下,黄忠引兵欲取之,过期不还。翊军将军赵云将数十骑出营视之,值操扬兵大出,云猝与相遇,遂前突其陈,且斗且却。魏兵散而复合,追至营下,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魏兵疑云有伏,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劲弩于后射魏兵。魏兵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备明旦自来,至云营,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为胆也!”两次用计的对象,一个是孙权,一个是曹操,对手可都不差。 三国时代,有赵云的“空营计”。那是建安二十四年 (219)。在一次战斗中,赵云的兵力都给黄忠带走了,他只有数十轻骑,却与曹军大部队遭遇上了。赵云且战且退,最后退到营垒。有人主张闭门拒守,赵云却没有这样做,反而大开营门,偃旗息鼓。曹军怀疑赵云有伏兵,急忙退去,赵云命令士兵擂鼓呐喊,又以弓箭从背后射曹军。曹军大为惊骇,自相践踏,死了不少人。这件事在《三国志·赵云传》注引《云别传》中有记载。 文聘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布复从东缗与陈宫将万馀人来战,时太祖兵少,设伏,纵奇兵击,大破之。”三国是真有空城计的,而且也有比曹操玩的更好的空营计。空城计是文聘在江夏对孙权玩过一次。 据《三国志.文聘传》记载:“孙权尝自将数万众卒至。时大雨,城栅崩坏,人民散在田野,未及补治。聘闻权到,不知所施,乃思惟莫若潜默可以疑之。乃敕城中人使不得见,又自卧舍中不起。权果疑之,语其部党曰:‘北方以此人忠臣也,故委之以此郡,今我至而不动,此不有密图,必当有外救。’遂不敢攻而去。” 《三国志》裴注所引的《魏略》有记载:约魏黄初七年(226),曹丕在位的时候,文聘镇守在江夏一带地区,孙权亲自带领数万军来到江夏,包围文聘于石阳(今武汉市黄陂区)。当时正值大雨,江夏城栅多已崩坏,人民均分散在田野之间,不及回城补治防御工程。文聘得知孙权来到,初时不知怎办,魏黄初七年(226)想到只有隐潜默守才可以令孙权因怀疑而却步。于是文聘敕令城中人全躲将起来,不可让孙权察见,自己则卧于府中不起。孙权见此果然生疑,并向他的部将说:「北方(曹氏集团)认为此人(指文聘)是忠臣,所以以此郡委托给他,如今我军大至而他却潜默不动,这种情形下他不是有所密图的话,那就必然是有外救来援。」于是不敢进攻而退去。 知州妙用空城计 北宋真宗年间,马知节做延州的知州。有一年元宵节,派出去侦察的士卒回来禀报说:边寇的大队人马正向延州开来。马知节心想:城内军民正准备过节,如果听到这个消息,一定会混乱不堪。再就是自己的兵马太少,不足以抗敌,怎么办呢?想着想着,他忽然眼前一亮,立即有了应对的办法。 马知节首先命令大开城门,然后张灯结彩,大摆宴席,全军上下与民同乐,共度佳节。将士们看到知州如此镇定自若,知道定有破敌良策,军心稳定,行动有序。城中百姓见如此情形,也都安心过节。 边寇来到城下,见城门大开,城中百姓正欢天喜地过佳节,猜疑城内有重兵埋伏,认为此次进犯不是时候,便主动地撤走了。 孔镛一人闯山寨 明孝宗时,孔镛任田州知府。上任后的第三天,州内的军队到别处执行任务去了,只留下一座空城。当地的峒族山民得到这个消息,马上聚集在一起拿着刀枪包围了田州城。 众人惊慌失措地关起城门,下决心死守几天。可孔镛却说:“把城门打开!”有人劝他说:“大人,峒族山民是十足的野人,他们不知道什么空城计,你只要一开城门,他们就会杀进来。”孔镛不慌不忙地说:“把门打开,我要出去和他们谈,我要以皇上的恩威与孔孟之道来劝导他们。”众人一听全都哭笑不得,心想这个迂腐的知府老爷怕是死定了。 城门打开了,孔镛带着几个随从骑马走了出来。峒族首领喝道:“你是什么人,还不下马受死!”孔镛镇定中带着威严:“我是新来的知府,我正要到你们的山寨视察,还不前头带路。” 以前的知府不关心峒族人的生活疾苦,从来没去过峒族山寨。峒族首领听说孔镛要去山寨,便欣然应允了。 来到山寨,孔镛一屁股坐在中间的座位上,厉声喝道:“无礼之辈,还不跪下!”首领不服气地说:“区区知府,竟敢向我们发号施令!”孔镛说:“我是你们的父母官孔知府,有责任管教你们。” 有人问:“您可是孔圣人的后代?”孔镛回答:“敝人正是孔圣人的子孙。”众人一听,对孔镛肃然起敬。孔镛接着说:“我知道你们本是良民,因饥饿所致入城抢夺。现在我来做你们的父母官,把粮食和布匹分发给你们。如果你们不听我的话,一意孤行,我就派官兵兴师问罪了!” 峒族山民聚众闹事目的就是为了抢粮食和布匹,听说知府大人可以无偿供给他们,纷纷表示不再造反,诚心悔过。峒族首领安排孔镛在山寨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孔镛带领他们来到田州城下,叫城上的士兵丢下粮食和布匹。峒族山民扛着粮帛,兴高采烈地返回山寨。 铁托的游击战术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法西斯军队入侵前南斯拉夫。铁托领导的前南斯拉夫共产党组织了解放军和游击队。前南斯拉夫军队充分发挥灵活、快速、机动的特点,给德军以重创,使德军疲于奔命。 1942年4月,德国集合了几个德国师、几个意大利师和几个前南傀儡军队师,全力进攻前南斯拉夫解放军最高司令部所在地——东波斯尼亚解放区。德军包围了东波斯尼亚解放区,企图摧毁前南斯拉夫解放军最高司令部。 铁托制定了巧妙的战略方针,他没有倾所有兵力保卫和死守东波斯尼亚解放区,而是将这个解放区让出来。撤出来的解放军主力行至中、西波斯尼亚一带,突然掉头反攻。刚刚进入东波斯尼亚的德军措手不及,被打得狼狈不堪。解放军还游动到萨拉热窝和杜勃罗夫尼克之间,毁坏70多公里的铁路,切断了进攻之敌与后续部队的联系。最后,德军妄图攻占东波斯尼亚的计划落空了。 铁托主动让出东波斯尼亚解放区,唱空城计,目的是诱敌深入,找机会袭击敌人,一点点地蚕食敌人。试想,如果不是采取这种灵活战术,而是一味地死守,不仅伤亡惨重,而且未必能守住东波斯尼亚解放区。